电子信息类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需要,培养电子信息相关领域从事研发设计、生产维护及技术管理等复合型专业人才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,是地方高校加强“新工科”建设,优化专业结构,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。然而,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快,相关产业发展变化大,易出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等诸多现实问题。为此,盐城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进行长期探索,最终形成了“产业为要,多元协同”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。
产业为要,调整学科专业结构。学院策应江苏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,对接盐城着力构建电子信息“333”产业体系,瞄准电子信息、网络与通信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,优化学科专业结构,明晰人才培养定位,为长三角区域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。目前,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同时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、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三期项目;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通过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验收。
产教融合,优化课程教学内容。学院面向电子信息类行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,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,打破学科专业壁垒,增设人工智能、电子信息产业特色课程,重点将电子信息类企业的最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内容,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当前,以地方相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,围绕电子信息类、计算机类相关技术领域、研究方向和核心素养,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开设6门核心课程。
校企合作,搭建多元协同载体。面向企业生产实际,结合学生择业趋向,深化校企合作,通过与电子信息类知名企业和地方电子信息类产业园区合作,共建产教融合载体,优化实践育人体系。在校企深度合作中,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,提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,学生能够在电子信息产业多领域找到工作机会。如今,电子信息类专业拥有“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”“西伏河人工智能学院”两个现代产业学院,与盐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立铠精密科技(盐城)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,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,建立起政、校、企紧密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。
能力导向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围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,设置企业冠名的“智能创新班”,通过“设计竞赛”“项目实践”个性化培养形式,改变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。2023年,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“华为智能创新”班,锚定行业需求、按照能力导向,实施个性化培养。截至2024年12月,该班学生的华为HCIA认证通过率达90%,主持及参与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学生比例为85%,以第一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或申请专利的学生比例为60%,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的学生比例为50%。
专兼结合,打造混合教学团队。适应现代电子技术、信息技术、通信技术等领域产业发展实际,在以往学生“双导师”基础上,打造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混合教学团队,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直接成为教学团队成员,将实际工作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,讲解生产流程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。目前,电子信息类专业已经聘请企业专家52名,其中产业教授5名,建立混合教学团队8个,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。
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,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,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。盐城工学院作为教育部“卓越计划”高校、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,始终坚持面向地方产业,加快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。下一步,将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发展趋势,聚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,产业为要,多元协同,进一步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,为地方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。
王如刚 余晓红 陆勇 周锋
《新华日报》https://xh.xhby.net/pc/layout/202501/08/node_12.html#content_1410225